首页 >> 院校 >>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来源:学鼎教育 时间:2020-05-19

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7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共拥有室内外训练场馆近100个。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学校现设有体育与健康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体育工程学部4个学部,体育与健康学部下设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心理学院等7个学院;人文社科学部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等8个学院;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下设中国足球运动学院(中国足球教练员学院)、中国篮球运动学院等9个学院(校);体育工程学部下设体育工程学院。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设在学校。

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优秀重点学科,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藏书120余万册。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38个本科专业,学科布局涉及教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和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体育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在前3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次。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和新闻与传播2个专业硕士学位以及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0000余名,其中本科生9000余名,研究生3000余名。近5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超过北京地区高校平均就业率水平。

学校始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坚持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四化”人才培养方法,加强体育与教育、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新型体育人才。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体育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干部,为中国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曾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和由国际奥委会授予的“体育与社会责任奖”。学校3任校长钟师统、马启伟、金季春分别荣获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学习和研究奖”和“体育与教育奖”。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159项,其中包括“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1项、主动健康与老龄化应对重点专项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276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为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是2012年以来唯一每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中文体育类期刊。

建校至今,学校已与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142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为106个国家培养了留学生15000余名,其中,阿列克·马迪申(Oleg Matytsin)博士2015年当选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学校先后授予克罗地亚前总理、克罗地亚奥委会主席兹拉特科·马泰沙(Zlatko Matesa)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Jacques Rogge)等8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国际滑雪联合会主席吉安·弗兰克·卡斯帕(Gian Franco Kasper),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尼斯(Kate Caithness)等8人“名誉教授”称号,授予国际奥委会高级顾问吉尔伯特·马吕斯·费利(Gilbert Marius Felli)“客座教授”称号,并聘为奥林匹克运动学部“名誉部长”。学校依托国际化办学平台,统筹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建立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全方位国际合作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校史沿革

时间 校址变更
1952.7筹建-1954.1 北京先农坛
1954.1-今 北京西郊圆明园北侧
时间 校名变更
1952.7筹建-1956.3 中央体育学院
1956.3-1993.12 北京体育学院
1993.12-今 北京体育大学
时间 隶属关系沿革
1952年7月 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成立,直属教育部领导,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业务指导;
1952年下半年-1966年 学校归国家体委直接领导;
1966-1978年 学校由国家体委军管会领导,其机构撤消后,归国家体委和北京市双重领导;
1979年-今 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领导,党的关系隶属中共北京市委。
时间 领导体制沿革
1953.11-1958.8 院长负责制
1958.9-1961.8 党委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分工负责制
1961.9-1966.6 院党委领导下的以院长为首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
1966.7-1978.9 1966.7“文革”开始,学校领导机构陷入瘫痪,1973.6成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延续到1978.9;
1979.9-1985.9 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责任制
1985.10-1992 院长负责制
1992年-今 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
时间 办学目标调整
建校初期 国家提出中央体育学院的任务: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身体健康、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体育专门人才;
1958年 国家体委提出:体育学院应当确立师资、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
1983年 国家体委在向我校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的决定中提出:要把北京体育学院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又红又专的体育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996年 学校提出“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科技兴体”的战略和国家体委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培养跨世纪人才;北京体育大学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改革。”
2001年 国办发〔2001〕15号文件指出,要把北京体育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根本任务是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体育专门人才。
2001年10月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三结合’基地建设为主线,坚持面向21世纪体育、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立足体育,服务社会,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把北京体育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办学目标。
2007年1月 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实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进一步解放思想、紧抓机遇、开拓务实、加快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办学目标。

北京体育大学:https://www.bsu.edu.cn/

上一篇:
下一篇: